医世间有缘之人
中医已经衰微到了极点,一些中医泰斗发出了救救中医的呐喊。为何中医沦落到这般田地呢?如果说以前是由于西医蚕食中医,现在则是根源于整个传统文化的衰微。人们普遍失去了形象类比思维的基本能力,能看懂中医典籍的人屈指可数。要想真正振兴中医,必待大医出世。我非医者,终不能越俎代庖,念之常有遗憾。唯愿此文能为来者启一方便之门。
孙真人云:“不知易,不足以言太医”。易经与中医合流的关键是在对六气的八卦定性上。太极就是神,两仪就是阴阳,四象配土即为五行。四象的生数、成数役用中宫之土便成八卦。其中乾卦养神呈象,坤卦养精成形,其余六子卦主事流通即为六气。奇经八脉合于八卦,是神治气之纲纪。六气配六子卦如下:
阳明燥金兑
少阳相火震
太阳寒水坎
太阴湿土艮
少阴君火离
厥阴风木巽
这一配置,阴阳五行学说就和周易理系连成一体,相得益彰。有了易经,中医就会满盘皆活。人们将开创以象论医的新局面,针灸配穴之道将会彰明,偏方也将不再神奇。只有上升到易理的层面,才能深入中医的精微实处,而不是停留在呆板空洞的说教中;也只有在这个层面,中西医才能找到共通的语言。另外,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,今人如果不从学习易经中获得形象类比思维的基本培养,将会很难学好中医。这正是几十年来我国没有培养出一个真正中医的关键原因。知识、道理是末,思维方式才是本,“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”?
“神也者,妙万物而为言”,神是万物的奥妙而且能被表述出来,可以简单理解为信息。中医非常高妙,早就从信息的高度上研究人了。譬如,我们不用知道基因是怎样具体主宰形体的,只知道如果有一定的基因信息被表述,就一定会有对应的形体现象出现。同理,在脏象经络系统,有一定的政令信息加临,就会发生相应的气化和现象。可见,经络实际上有两个本质,一为无形之政令,二为有形之气化。只有明白了这一点后,才算进了中医的门。同理,只有援易入医后,内经才能变得明白通晓,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也才能一理贯通,
有一个带状疱疹女患者,50
自从引火归源后,患者遗留下了一种神经官能症。那就是只要一安静下来便分明感觉到头顶有股气流顺太阳经而下。而当劳作或坐长途车时有时还会颜面潮热、出鼻血、大便燥结。
分析其病机如下:
真阴坎水仍不足,必然反阳,虽经引火归源,毕竟封藏已失,于是相火易动。劳作时,阳因而上,去四肢、头颅等诸阳之会。有时勃然欲发热,即因相火得风而勃然欲动(益卦)。相火为震,阳明为兑,两者如夫妇相随,故相火常客于阳明。在阳明经循行之地,颜、鼻、大肠等处,若震过于躁动而兑附从,于是阳明气血盛大而决躁,就会表现为颜面发热、出鼻血、大便燥结。安静时则因静顺为水德,心一静下来,神行静顺,水当其政,于是太阳寒水之气布令。太阳经性质为乾卦,其令则为坎卦,主归藏、劳归,故头部无根之少阳相火,必将因太阳经脉顺经而下以回归。又因少阳震卦与太阳乾卦合为大壮卦,声势壮大,剽悍壮疾,冲撞经脉之道,所以气感强烈。这就是一静下来就自觉头顶有股气流往下走的原因。治疗以大补阴丸,骤补真阴,以制相火。方中以熟地、龟板滋阴潜阳,壮水制火,以治其本,相火不能外出,则气感就没有了。佐以黄柏之苦以坚肾,制无家之火;佐以知母之清以凉肺,处治兑金,使阳明气血不妄动,则颜面潮热、鼻血、大便燥结诸症悉平。
近日,张维为院长、张伯礼院士做客《这就是中国》节目,他们分别从自身经历出发,分享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......
(2016年)四月九日,在泰山医学院新校开展了中医义诊活动,中医大夫把脉看病并给出中药方和生活注意事项,我用针......